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最终草稿( 二 )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 。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 。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 。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 。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 。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思维过程 。例如,我和学生一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引用了大量的化学史料来展示发现空气组成的探究过程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最终草稿4
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