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五 )


张勇选择稳步扩张门店 , 悄悄投资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下游 , 规范供应链 。包括食品供应、底料供应、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装修 , 甚至后期监控、收银点餐系统等 。而在2011年 , 每一个环节都成立了独立运营 , 完全对外开放 。不仅为海底捞餐厅提供服务 , 也为其他餐厅提供服务 , 如食材和调味品的供应 。成为了中间商 , 打通了供需双方 , 获得了多家餐厅的订单 , 获得了上游原材料的议价权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鸡蛋解决方案 , 创业整理)
海底捞火锅底料公司怡海国际先于海底捞餐厅于2016年在港股上市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鸡蛋解决方案 , 创业整理)
海劳不仅仅是一家连锁火锅餐厅 , 更是一个扎根于整个火锅产业链的集团 , 涉及从实地收购到餐桌的全过程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三维打击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鸡蛋解决方案 , 创业整理)
很多人认为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 。对于餐饮业来说 , 只有服务远远不够 。顾客回购的第一要素永远是味道和质量 。
在这方面 , 海底捞的供应链几乎达到了极致 , 布局了整个产业链 , 在保证口感和食品品质的基础上 。海底捞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维度是利用规模效应 , 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
品味和品质之后是服务 , 但海底捞服务的底层逻辑不仅仅是对服务员的培养 , 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 。海底捞建立了人才培养中心——海底捞大学 。为门店储备干部 , 员工需要脱产培训 , 主要学习制度制定和实际案例 。
海劳对基层员工有明确的晋升路线 , 员工可以在这里看到自己的未来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鸡蛋解决方案 , 创业整理)
帝劳采用扁平化管理 , 门店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就连服务员也可以自己决定免除消费者的订单 。这种分工可以调动门店的积极性 , 更好地服务客户 。海底捞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大致如下:
1.只有做直销 , 才能保证门店的质量和服务可控;
2.控股集团 , 同一区域的几家门店组成控股集团 , 通常包括5-18家火锅店 。这些火锅店通常是学徒制 , 在集团内部共享资源 , 减少门店竞争带来的内耗 , 提高管理效率;
3.员工的“计件工资”与工作量、需要服务的顾客数量和需要清洗的餐具数量挂钩 。
4.师徒制 。师傅所在的店铺是团队领导 , 每个店铺的业绩都与集团内其他店铺挂钩 。学徒的考核也和师傅的店挂钩 。学徒能否开新店或成为店长 , 都会影响师傅的业绩 。经理收入与火锅店利润挂钩 , 月收入500万 , 净利润9.7% 。按照A选项的薪酬体系 , 经理月薪达到1.3万 。根据选项B , 股份比例要高得多 , 所以店长会在这个制度下积极培养学徒 。
海劳信奉“双手改变命运” , 经理薪酬的方案完全呈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鸡蛋解决方案 , 创业整理)
从店员到店长的平均寿命为4年 , 海底捞员工流失率不足10% , 低于38.4%的行业平均水平 。海劳一线城市员工一般工资6000元 , 比市场高10% 。春节期间 , 门店营业额的50%将分配给员工 。
高人工成本支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海底捞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维度 。
海底捞的前世今生 海底捞成立于哪一年

文章插图

(来源:彭博整理)
帝劳核心竞争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低租金 , 比麦当劳、星巴克都低 。一般来说 , 餐饮业单个餐厅的租金成本占比在20%以上 , 头部连锁品牌在10%-15%之间 , 海底捞在4%之间 , 这与海底捞的议价能力、营收能力以及每天22小时营业时间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