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seo】线上流量渠道价值高低的判断方式

判断流量渠道价值 , 无论是用作产品获客还是品牌宣传 , 最根本性的指标还是要回归到利润上 。 比如很多公司做品宣 , 看的是百度指数有没有增长 , 个人感觉不太合理 , 市场作为一线拳头部门 , 所有工作的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企业利润的增长上 , 广告投了半天 , 一堆人知判断流量渠道价值 , 无论是用作产品获客还是品牌宣传 , 最根本性的指标还是要回归到“利润”上 。 比如很多公司做品宣 , 看的是百度指数有没有增长 , 个人感觉不太合理 , 市场作为一线拳头部门 , 所有工作的最终结果都要落实到企业利润的增长上 , 广告投了半天 , 一堆人知道这东西 , 但CAC没降下去 , 利润同比之前也没增长 , 那结果等同于零 。 只要是线上流量 , 无论渠道再怎么变 , 最终都要遵循广告产品的投放逻辑 。 流量价值“量级”和“CAC”是市场人员相对可控的两个因素 , 通过四象限来划分渠道类别:第一象限“高量级、高CAC”是“主流渠道” , 如信息流、ASO、SEO、SEM等 , 需要做的是“优化” , 通过优化来降低CAC , 拉高量级 , 但CAC再怎么低 , 都不会低于行业临界值 , 只能加大预算 , 获得更多流量 , 此时便需要出去寻找新渠道 。 第二象限“高量级 , 低CAC”是“红利渠道” , 如早期的微信公众号、早期的SEO站群 , 没有被过多商业化的流量洼地 , 处于渠道的红利期 。 需要趁着CAC低的时候“猛投” , 直到该象限的渠道转移到“第一象限” 。 第三象限“低量级、低CAC”是“补量渠道” , 如部分DSP、联盟、长尾流量等 , 需要做的是“控制” , 一般补量渠道流量质量比较杂 , 加大投放后 , 可能往第四或第一象限转移 , 需要根据数据反馈逐步控制投放组合及预算 , 到月底、年末可用作补量 。 第四象限“低量级、高CAC”是“垃圾渠道” , 如果非渠道优化出了问题 , 直接抛弃 。

【绯闻seo】线上流量渠道价值高低的判断方式

文章插图

【【绯闻seo】线上流量渠道价值高低的判断方式】线上流量渠道价值高低渠道能给产品带来的价值反应在“利润”上 , 则:利润 = 收入 - 成本那么套在一个贷款产品上:利润 = (总放贷额 × 平均利率)- (获客成本 + 风控成本 + 坏账成本 + 催收成本)在细分:利润 = (放贷用户数 × 平均放贷额 × 平均利率)- (单放贷用户获取成本 × 放贷用户数 + 放贷额 × 坏账率 + 风控成本 + 催收成本)衡量渠道价值 , 有3个重要指标:量级(有效用户数量) , 即公式里的“放贷用户数”CAC(单有效用户获取成本) , 即公式里的“单放贷用户获取成本” , 因为贷款产品 , “放贷用户”=“有效用户”LTV(平均单用户供献的总利润) , 即平均单个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利润 。 因为贷款产品有坏账、重复借款、贷款期限的影响 , 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产品 , 渠道的LTV计算并不容易 , 一般就估算个大概 。 公式的话等于这个:如果产品的获利不是对用户一次性收割 , 用户可以进行复购 , 则拉低CAC , 将省下的钱获取更高的“量级” , 从而拉高LTV , 创造更多的利润 。 当渠道的 LTV > CAC 时 , 这个渠道ROI为正 , 是能够创造利润的 , LTV/CAC最多的几个渠道 , 拿到预算内的最高量级 。 当渠道的 LTV < CAC 时 , 这个渠道ROI为负 , 是亏钱的 , 看渠道具体特型 , 要么优化广告投放 , 要么直接放弃 。 所以本渣渣现阶段认为 , 线上广告投放逻辑 , 就是计算出每个渠道的CAC、量级、LTV , 然后制定出投放组合 , 达到降低CAC , 拉高量级 , 带动LTV增长的结果 。 而降低CAC , 除了放弃劣质渠道和优化广告之外 , 还可以对流量进行多次贩卖 。 因为只要花钱买了流量 , 就会有创造不了利润的流量进来 , 而买这部分流量的钱是白花的 。 将买过来的流量收割完后 , 打包在卖给其他产品 , 通过卖流量获得的利润反补买流量的成本 , 来拉低CAC 。

    推荐阅读